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及高危人群

2017-03-01

 

  传统研究认为,Vit D 参与调节体内钙、磷代谢,维持骨骼健康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,Vit D 的作用远不止维系骨骼健康那么简单,它具有极广泛的生理功能,Vit D 受体存在于身体的大部分组织中,在许多常见病的发生发展中,都可见到VitD 的影子,如肿瘤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都与VitD 缺乏相关。

 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是钙平衡的最重要生物调节因子之一。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病的临床表现之一,也是最早被认识的维生素D缺乏症状。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或者因为缺乏日光照射均可导致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。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钙、磷代谢异常,骨骼的无机化受阻,使骨骼软化、变形。婴幼儿时期出现维生素D缺乏则可导致佝偻病的发生;成人阶段的维生素D缺乏则形成骨软化症。与骨软化症相比,佝偻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,是常见的维生素D缺乏病。

 

  什么是维生素D

 

  Vit D (Vitamin D)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,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2 大类:
  1.Vit D2 (麦角钙化醇),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;
  2.Vit D3 (胆钙化醇),主要由人体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,少量来源于动物性食物。
  无论是Vit D2 还是 Vit D3 都需要经过血液循环转运至肝脏,在肝酶的作用下首先转化为25-羟基维生素D (25 (OH) Vit D),经过首次羟化,25 (OH) Vit D 已经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,同时这一形式也是体内Vit D 的主要储存形式。25 (OH) Vit D再转运到肾脏经过第二次羟化形成1,25 (OH)2Vit D,这是活性最强的Vit D,但含量极少,变化快不能稳定的反应人体Vit D 的情况。

 

  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D

 

  日照不足:皮肤内 7- 脱氢胆固醇需经波长为 296-310nm 的紫外线照射才能转化为 VitD3,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,故缺乏户外活动即导致内源性 Vit D 生成不足 ; 大城市中高大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,大气污染如烟雾、尘埃亦会吸收部分紫外线;冬季日照短、紫外线较弱,容易造成 Vit D 缺乏。
  摄入不足:天然食物中含 Vit D 较少,不能满足需要。
  疾病因素:多数胃肠道或肝胆疾病会影响 Vit D 的吸收,如胃肠手术后、胆道系统疾病、胰腺炎、慢性腹泻等;严重肝、肾损害亦可致 Vit D 羟化障碍、生成量不足。
  药物影响: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 Vit D 不足,如苯妥英钠、苯巴比妥等可提高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系统的活性,使 Vit D 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;糖皮质激素会对抗 Vit D 的作用。

 

  有多少人缺乏维生素D

 

  目前,全球约有10 亿人Vit D 不足或缺乏。

  在美国,Vit D 缺乏或不足人群超过总人群的70%;
  在中国,据不完全统计,Vit D 轻度不足人群占24%,而Vit D 缺乏人群高达69%,且发病人群具有年龄、性别、区域及季节性特点,在妊娠期妇女、儿童、青少年及老年人表现尤为严重。


116101709 533dd


  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

 

  对钙、磷吸收的影响

  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有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合成钙结合蛋白的作用,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肠钙吸收率下降。


  对骨骼的影响

  维生素D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骨内进行的所有过程:骨细胞的增生、分化,骨基质的形成、成熟和钙化,骨质的重吸收等;维生素D对骨钙、磷的沉积与释放,对体液酸碱度的调节,对骨的结构和物理性都有直接的影响。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将引起佝偻病;对成人,尤其是孕妇、乳母和老人,可使已成熟的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。

 

26101717 55a82

 

  对肾脏的影响

  维生素D缺乏时,血钙降低,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,后者使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,使尿钙排出减少,但PTH可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,发生低磷血症。维生素D缺乏,血磷降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,机体的氧化过程受抑制,代谢减慢,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积聚,可引起慢性酸中毒和酮尿症。

 

  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

  (维生素D检测的重点对象)

 

  健康人群:

  婴幼儿、儿童、孕妇、中老年人、户外活动少、长期室内工作者、长期夜班工作者

  患病人群:

  心血管疾病患者、糖尿病患者、慢性肝肾疾病患者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、骨质疏松患者、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

  长期服用以下药物人群:

  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;胃粘膜保护剂;抗凝剂;肝素、华法林、波利维;抗肿瘤药物:化疗药、芳香化酶抑制剂、免疫抑制剂安眠药、美多巴、抗抑郁药、抗癫痫药;降糖药(口服降糖药、胰岛素);利尿剂。



内容来源于网络,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!

如何区分血清肌酐和尿肌酐 返回列表 孕期检查别忽视空腹血糖

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©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-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